365bet网址多少·吕梁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365bet网址多少 > 新闻中心 > 石楼新闻 >

希望,从千沟万壑升起——石楼县发展沟域经济述评

2016-07-07 14:40来源:吕梁日报

  □本报记者李召和梁瑜刘挺通讯员王永平

  编者按:

  沟域经济开发是新时期贫困山区农民群众治山治水的又一创举,发展沟域经济最终目的是形成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循环发展相得益彰的生态治理新范式。近年来,石楼县倾力发展沟域经济,经过几年艰苦的探索实践,其成果正在初步显现。

  6月6日到7日,市委书记王清宪在石楼调研时,对石楼县利用千沟万壑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沟域经济是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利用荒山荒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一定要从长远性、全局性出发,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要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考虑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脱贫效益最大化。

  为此,本版今日推出《希望,从千沟万壑升起——石楼县发展沟域经济述评》一文,对石楼沟域经济开发进行全景式报道,希望能引起全市各地的学习借鉴。

  石楼沟域经济,是石楼县近年来在四荒开发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山区经济综合开发新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实施土地流转的政策基础上,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其自然景观和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统筹群众和社会投资,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高效带动农民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生态农业新探索。

  石楼县地处吕梁山脉一隅,山高沟深、土地广袤,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然而,千百年的自然经济和封闭生产,给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小农积淀。这里地上无工业,地下无资源,土地和农业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唯一依靠,新世纪前后以我市为典型曾席卷全国的四荒开发,充分调动了石楼人民群策群力、治山治水的积极性,为石楼进行流域治理和沟域经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石楼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并充分尊重石楼人民智慧和感情的基础上,积极规划重磅推出“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沟域经济开发工程”,确立“社会化投资、项目化推进,多元化开发、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倾力鼓励、推动和扶持群众开发沟域经济,初步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开发之路。石楼人源自骨髓的土地深情,再一次被熊熊点燃。

  开发模式:综合统筹+多元融合

  石楼的沟域经济开发,最大的特色就是“综合统筹、多元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开发上,实行一、二、三产融合;在投资渠道上,实行国家投资和社会筹资融合;在生态治理上,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融合;在新农村建设上,实行移民搬迁和洼地吸引融合;在扶贫攻坚上,实行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融合。石楼的沟域经济开发集经济开发、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四大功能为一体,同时将多种治理手段统一到了山区沟域开发中来,目的在于探索一条贫困山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之路。

  坚持“多元投资、能人带动,项目化推进”是石楼沟域经济开发的现实思路。去年他们整合国土、扶贫、水利、以工代赈等部门资金5700万元,集中用于沟域治理;以精品工程为样板,有序推开沟域经济。县财政拿出200万元,对每个乡镇打造的精品示范点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凡被列为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项目,在扶贫金融贷款上给予扶持,并优先享受政府各级各类贴息贷款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通过实施打坝造地、土地平整、荒山绿化、牧草种植、生态养殖等综合措施,已治理沟壑100多条,荒山绿化1.1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如今,一批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正在石楼大地上氤氲而起。

  仲夏时节,记者于细雨纷飞中驱车来到龙交乡寨子上村,昔日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的长咀沟,如今已建起了养鱼池、养牛场、养羊场,新整理的300余亩沟坝地和1100亩成型的核桃林如绿毯般铺开,荒沟荒坡仿佛变身为江南风景,在霏霏细雨中舒展出美丽的容颜。

  以寨子上村工程为样板,近年该县小蒜镇兰家沟也已经开发成为一家集母牛繁殖、肉牛育肥、农家肥加工、种植、油料加工花卉栽培、小杂粮加工、蓄牧兽医服务、牲畜交易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经济体。

  前山乡白家庄农业综合生态园则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本着山、水、田、林、路一条龙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正努力打造成一处集种植、养殖、林业、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观光经济园区。

  龙交乡寨子上村沟域的治理则另有特色,该工程总投资300多万元,现已造地130亩,建设牛圈3200平方米,二期工程计划造地120亩,修建羊舍1200平方米,发展核桃林成型树1100亩。如今首期建成的休闲养生鱼池15亩已碧波荡漾静候钓客。

  “老百姓把土地流转过来,就能成为园区的员工。既能学到技术,还能领到工资,我们村的老百姓都有事干,不用出去打工了,在村就能挣到钱。”此间农业生态园负责人辛福锁向记者介绍,“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绽放在老辛面庞的灿烂的笑容,分明告诉我们:山村农民已在沟域经济开发中尝到了甜头。

  据介绍,随着三产融合、城乡融合模式的大力推广,结合创建省级美丽农村工作,今明两年石楼还将上马建设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同时鼓励和扶持农户从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园区。

  发展模式:绿色循环+生态环保

  石楼拥有山水天然、远离污染的绿色环境优势,因此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是石楼农业转型跨越的根本出路。石楼县沟域经济紧紧围绕绿色循环、生态环保下功夫,力争打造环保有机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具体而言,就是在发展沟域经济中,石楼紧扣绿色环境和生产不放松。该县在重点打造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旅游景区绿化等精品工程,并通过新增造林4万亩,完成20万亩荒山造林全覆盖基础上,大力扶持树德、东瑞、绿康等一批本地企业,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和以奖代补,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长荣食用菌、润丰设施蔬菜、益民中药材等农业合作社,积极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绿色农业企业规模将达到20户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1个,千万元以上5个。

  沟域经济发展还凸显了集约循环无污染特色。石楼严格生态环保措施,在沟域开发和生产中,坚持污染企业不进沟,化肥农药生物化,以及生产垃圾的循环利用,为发展集约循环式现代企业奠定基础。

  清晨,当记者赶到石楼城郊的卜河村时,曙光才刚刚照进山间,养殖户老耿就要将挤好的鲜奶送到县城,老耿养牛场每天的鲜奶销量很大。近年,在沟域经济开发中,老耿以养殖实体经济为依托,在沟域建起了奶牛畜牧场,带动周边村庄大搞产业融合,打造养殖——种植互补发展的循环经济圈,如今已形成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几年,该畜牧场已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秸秆还田,畜粪利用,饲草加工,已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特色,初步走出了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老耿对记者介绍:“卜河村的山沟原本都是被废弃的,经过政府规划,协助征地,许多山沟都开垦出来办起了农业合作社和畜牧企业,附近农民的土地也由当初的传统作物改为饲草玉米。短短几年时间内,我的牛场已从40头牛发展到150头,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增加收入。每年奶牛场可以消化周边的玉米秸秆200万斤,而且牛粪也被周围的农户和菜农充分利用。村民王联牛每年能给牛场提供1万多斤苜蓿草,要比他年种植玉米的收入多出一倍。而且政府还给他每亩一千元的补贴,牛场壮大了,周边的百姓都跟着受益了。”

  石楼城乡天明水净,环境清洁,坚持循环生产、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转型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该县大力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积极推广“借羊还羊”、“畜牧保险”、扶贫贷款等多种扶贫方式,到“十三五”末,规划发展湖羊5万只,肉牛2万头,蜜蜂3万箱,特别是将引进浙江海宁皮革加工企业,带动发展特种养殖30万只。同时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红薯、水果、蔬菜、单季槐、养蚕等产业累计达到1万亩,今年已新发展2000亩。绿色石楼、美丽石楼渐现雏形。

  驱动模式:现代科技+品牌文化

  实施流域治理、大搞沟域经济开发,决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而必须科学统筹、未雨绸缪,夯实产业基础,建立强劲的支撑和推广体系。为此,石楼沟域经济把建立以现代科技和品牌文化为内在驱动,作为产业链中的重点环节进行培育和扶持,大胆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健康、绿色和有机品牌,挖掘地域文化,推广“互联网+”,以此推动沟域农业走现代销售之路。

  具体措施上,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通过“市场+龙头企业(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石楼有机农业,打造石楼有机农业品牌。重点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实施“金鸡产业扶贫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240万只蛋鸡的规模养殖厂,打响“德青源品牌、石楼县基地(产品)”的牌子,打造全省最大的蛋鸡有机养殖基地和蛋粉加工基地。

  加强与山西三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引进以生物制剂代替化肥、农药的新技术。加强与山西农大、省林科院、省农科院的合作,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整合农业、林业、畜牧等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按照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标准,建设全省一流、全市唯一的农林牧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为有机农产品发展提供产地源头检测服务。

  与此配套,还重视夯实基础设施,着力抓好商贸物流,规划建设“三位一体”推进晋西物流中心、沁园冷链物流和电商经济,以此拉动商贸物流上档次、上水平,力争使商贸物流成为石楼第三产业发展新亮点。重视发挥电商协会和电商扶贫协会的作用,积极创建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完善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每年确定1个试点乡镇、9个试点村。将发展电商经济与典型培养相结合,重点支持树德枣业申报省、市级电商示范企业,进一步增强乐村淘、聚世惠等网店的网络销售带动能力。

  在现代科技和品牌文化驱动下,石楼产品渐具品牌优势。目前有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已发展到了十几家。石楼县树德枣业有限公司,已将其加工产品蜜枣、枣夹核桃等,通过内联农户、小厂,外联专家、市场经营模式,远销北京、四川、广州等地。去年,加工转化红枣396万公斤,占全县红枣产量约13%,辐射沿黄河乡镇近12万亩枣园。

  “生态 +旅 游”是石楼实现优势发展的新的思考。时近晌午,记者来到了富民林牧公司的湖羊养殖场,几百只全身雪白、羊毛卷曲、鼻梁隆起的湖羊十分可爱。富民林牧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削坡填沟,在原先崎岖的沟壑两旁山坡上种上了层层柏树,沟底新造的耕地上,建起了5500平方米的圈舍。公司创新借羊还羊(草)模式,加上政府提供的免费防疫、保险等服务,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3年计划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户。

  湖羊基地是石楼生态养殖小流域治理的示范典型,也是石楼畜牧旅游的一大品牌。他们按照土地承包促流转、民间部门聚合力、扶贫资金整合用、打坝造地建圈舍、种草养畜转产业、企业农户共致富的思路,通过荒山荒坡林草绿化、沟底沟边土地平整、养殖种植同步推进,初步形成

  了农作物种植——加工饲料——畜禽养殖——有机肥料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据悉,像湖羊基地这样的典型沟壑治理区、还可联合开发为生态旅游风景区,目前这类可开发优势沟域有20多个。

  几年来,石楼顺应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趋势,着力转变山区发展方式,以沟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加强生态开发,创新山区发展机制,开创了产业多元融合、环保绿色发展和现代科技保障的增收道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城乡面貌转变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十三五”期间,石楼将进一步治理沟域500条以上,新增用地2.5万亩,带动脱贫2000余人。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新建1个沟域经济精品工程,引导群众治理小流域10条以上,逐步建成沟域经济产业群。

  二十年前,吕梁人民模范地创造出了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革命性举措,在全国树立了样板和典型,而今,以石楼为代表的吕梁山区,进一步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吕梁精神,再一次创造出了沟域经济这样的贫困山区开发新模式,将四荒治理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相信,这一创举一定会成为吕梁山区开发史上的又一丰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