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的那抹中国“红”
本命年宰相玉带。
闫普辉在展位前给观众讲解自己的品牌文化。
中国人习惯用十二生肖来记录人出生那年,此后每12年轮回一次,称之为“本命年”。俗语云:“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坎儿年”。每到本命年时,人们会系上红腰带,穿件红内衣,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红色就成了本命年的主流色彩,绵延千年。聪明的运城人硬是将这一习俗做成了文化产业。
■从“红腰带”中觅出商机
说起红腰带习俗,在晋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话说当年刘秀被派往河北清剿王莽的残余势力。战事告捷凯旋途经晋南现在的闻喜县,便慕名前往相传为舜帝时“董父豢龙”的董泽湖,不想天色将晚,路遇劫匪。而刘秀恰恰又带了很少的随从,慌乱中,刘秀独自杀开一条血路,落荒而逃。劫匪紧追不舍,刘秀逃至一农舍,恰遇一老人急中生智将刘秀藏入茅厕中。晋南的民居小院,都是一家男女共用一厕,但凡有人如厕时,就在厕门上挂个东西,以防尴尬。刘秀藏入厕中后,老人忙从屋中取出女儿的红腰带挂于厕门。就这样骗过劫匪,救了刘秀。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便号令天下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人们都要佩戴红腰带,以示纪念。这样红腰带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慢慢地演变为本命年的习俗。
因着这个关于红腰带的“传说”,加之中国人本命年的信俗,让下海经商卖红色秋衣秋裤多年的闫普辉嗅到了商机。
C12展区,是本届文博会运城市的“地盘”。在银白色的主基调中,“本命年”里的红甚是抢眼。红腰带、踩小人袜、千层底绣花鞋、龙凤呈祥抱枕、婴儿蚕沙枕、五毒娃儿枕等展品独具地方特色。
24日,展馆12时对观众开放,闫普辉上午8时便进了展馆,“我们是省领导重点参观的企业。”
今年53岁的闫普辉是运城市闻喜县人,2006年6月,他注册“本命年”公司,结合运城当地地域文化,先后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化产品——红腰带系列、钱夹系列、吉祥绣品系列、平安鞋垫系列、千层底老布鞋系列、工艺礼品系列、宰相系列等。
运城是关公故里。在民间,关公被人们崇尚为武财神,集“忠、义、仁、勇、礼、信、善”于一身,“佩戴关公红腰带,既可招财,又可保平安”,于是,关圣大帝红腰带面世。
“本命年”红腰带,将红色与腰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腰带外围是黑色牛皮材质,里层则为融于朱砂的中国红,中间是精心设计的时尚饰扣。有的腰带还将十二属相和八大守护神的图案分别印在了红腰带的内侧。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红腰带成为闫普辉的主打产品。
“生活条件越好,人们越讲究。本命年习俗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本命年又包含着中国人复杂的情感。每年大约有1亿多人要过本命年,这根富有特殊寓意的红腰带市场潜力很大。”闫普辉说。
■本命年衍生产业链
闻喜县裴柏村被誉为中华宰相村,该村仅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就出过59位宰相和59位大将军,各类官员多达3000余人。闫普辉又注册商标“宰相”,说起“宰相”商标的设计,闫普辉说颇费了一番脑筋。“上面是一顶官帽,寓意着官运亨通,下面是一个辛苦的‘辛’字,寓意着当一个好官也是十分辛苦十分不容易的。”
本届文博会,闫普辉给自己的展品设定主题——“古中国·新运城”。这是其第三次参加山西文博会。
将民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文化特色转化为财富商机。闫普辉的“本命年”公司成立11年,获得国家专利29项,注册商标66个,与国内200多个厂家达成了联合加工协议,共开发有红腰带、红内衣、吉祥绣品、挂件饰品等20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现在全国已拥有660余家连锁店和560余家网上店铺。“年销售额达4300万元。”
“全国真正的‘本命年’品牌,只有咱一家,其他公司纯粹是模仿咱们的。”闫普辉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闫普辉认为,自己的产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且成功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时尚的桥梁,以灵秀和品质满足了中国人对本命年崇红民俗文化的信仰与追求。他将自己定义为朴素民俗的幸福守望者。
2011年,本命年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一条“红腰带”让本命年走出了不凡之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十佳吉祥饰品连锁企业”;其“本命年牌红腰带”“宰相产品”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本命年”注册商标登上了央视的“幸运商标榜”;“本命年红腰带”外观专利在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无形资产达20亿元人民币。
2015年6月15日,本命年公司创立的本命年商城正式上线,实现微信、支付宝、财付通、网银在线等多种网上支付功能。
2011年,该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在运城空港开发区建设了占地22亩的“中国本命年文化产业园”。该园于2014年投入使用。
从连锁加盟到电子商务,本命年公司的营销模式成为运城地区文化产业的风向标。
即使企业红红火火,与许多民营企业一样,融资难是目前该公司面临的窘境。
从产品到文化,闫普辉连续十年参加了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大型展会。在传播自身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不断让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产品走向了世界。
本报记者 何玉梅文/图
相关阅读:
- 山西传媒学院精彩亮相文博会2017-08-28
- 传统元素融入生活用品 学生创意作品惊艳文博会2017-08-28
- 文艺演出文博会上轮番登场 精彩纷呈博得满堂喝彩2017-08-28
- “褐小美”现身文博会交城展厅 山西文旅再添靓丽名片2017-08-28
- 文博会上的《扶贫日志》2017-08-28